近二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西方饮食文化的渗入,膳食结构不合理和运动锻炼的缺乏,导致血脂异常的发生率与日俱增,近1/5的成人患上了血脂异常,但人们对血脂异常的危害缺乏足够的认识,知晓率和治疗率不足1/3,治疗满意控制率不足1/10。过多的脂质在血管内积聚引起血管壁慢性炎症、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液凝固性增高,动脉血管粥样硬化、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和脏器供血不足,造成心血管病的高发流行。
■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的元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血脂主要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它们是体内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测定血脂时,常在清晨空腹12-14小时采血,判断血脂异常一般常做以下四项检查:①血清总胆固醇(TC);②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③甘油三酯(TG);④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前三者TC、LDL-C和TG升高,特别是坏胆固醇LDL-C升高,可以在血管内沉积,产生血管硬化。HDL-C是好胆固醇,它在一定范围内升高,能够帮助清除血管内沉积的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的元凶是LDL-C,没有LDL-C就没有动脉粥样硬化。除LDL-C外,其它能够触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还有:①吸烟;②高血压(血压≥140/90mmhg或正在进行降压治疗);③低HDL-C〈40mg/dl;④早发的冠心病家族史:直系亲属患冠心病的年龄男性<55岁,女性<65岁;⑤年龄增加,(男性≥45岁、女性≥55岁)。
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多种上述危险因素,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与无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比较,发生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等心血管事件的概率相似,因此糖尿病与冠心病同样高危。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事件关系密切
血脂异常的防治应重点关注LDL-C的水平,LDL-C升高,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就越高。应根据不同的人群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制定LDL-C的控制水平。如果没有或有一项上述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LDL-C应控制在<160mg/dl;如果有两项以上的危险因素,LDL-C应控制在<130mg/dl;如果已患冠心病、糖尿病或其它部位的血管狭窄,容易发生心血管事件,LDL-C应控制在<100mg/dl(理想目标<70mg/dl);如果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合并多种危险因素或已经发生过心梗,非常容易发生心血管事件,LDL-C应控制在<70mg/dl。
血浆总胆固醇≥180mg/dl,其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就大大增加。二十年前,我国人均总胆固醇170mg/dl,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很低,如今,总胆固醇增加了约50mg/dl,心梗发病率增加了数倍。应控制血浆总胆固醇≤220mg/dl,血浆甘油三酯≤200mg/dl,高密度脂蛋白≥40mg/dl。
■90%以上的血脂异常与生活方式有关
血脂异常在一定意义上属于“生活方式病”。90%以上的血脂异常与生活方式有关,防治心血管病只有从源头抓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当积极重视调整生活方式,关键在于改变饮食习惯和适度锻炼。应该选择低脂、低热量、低盐、高纤维素和高矿物质的食品。少食油炸食物、动物内脏和蛋黄。多选择水果蔬菜类,低脂肪高蛋白的鱼、豆制品和少油低糖的健康食品。
缺乏锻炼是血脂异常的另一原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够减少血脂异常及其带来的危害。最好每日进行中等强度(快走、慢跑、骑车和打球等)的有氧户外运动30分钟以上,并利用工作场合及家务进行锻炼,减少静坐的不良生活方式,每天坚持锻炼半小时,可以减少50%冠心病发生的机会。对患有慢性病者,锻炼前应查体,量力而行,从小量开始,循序渐进。
同时应强调树立积极健康的心理,保持乐观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吸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应强调戒烟、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多重危险因素的防治。
■药物治疗能够减少血脂异常及其带来的危害
经过强化生活方式的干预难以控制的血脂紊乱,应在医师的指导下及时进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能够进一步减少血脂异常及其带来的危害。应当根据患者的危险分层不同,制定不同的血脂控制的靶目标,治疗达标能明显降低心脑卒中。多数患者血脂异常不能达标,治疗后血脂恢复正常就停药,往往导致血脂异常复发。药物长期应用,可保持疗效,要加强患者对长期调脂治疗重要性的认识。临床常用的药物有:他汀类、贝特类药物和联合用药。
通过强化生活方式干预、药物和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治措施,控制血脂和血糖、血压等异常指标达标,能够避免多数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在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尚不发达的今天,强化生活方式改变对于最大限度地节省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扭转只注意并发症和下游危险因素的药物和介入治疗,更应当关注饮食习惯、吸烟、少运动和肥胖等心血管病的基本危险因子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