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胸外科新闻 > 详情

肺移植的世纪沧桑

作者:庄庆平来源:
点击:900次时间:2008-09-18 12:17:59
在人体大器官移植中,肺移植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路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才真正进入临床。
  在人体大器官移植中,肺移植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路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才真正进入临床。
  肺移植从动物实验走向临床,用了半个多世纪。1950年5月美国Buffalo大学医学院Juvenell等切下实验犬的右肺,再行原位移植获得成功,开创了肺移植的历史。但如将以前失败的动物实验也包括在内,则肺移植的历史已逾百年。最早是Carrel于1907年首次报告实验肺移植,将幼猫心脏的一侧肺移植到成年猫的颈部,以失败告终,此后40年无人再尝试。1947年,Demikhov又进行数例实验性原位异体肺叶移植,术后未行免疫治疗,最长生存10天。此后又有一些学者进行狗肺异体移植,大多术后1周左右死亡。自体再植犬生存期较长些,证实了肺移植技术的可行性,为进入临床应用打下了基础。
  人类第1例肺移植于1963年6月由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医学中心的Hardy医生和他的同事完成。Hardy选择了一个58岁的犯人,此人身体情况很差,左肺患癌且进展甚快,右肺肺气肿,还有晚期肾脏疾病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施术者给他切除了左肺,从一个死者身上取下不同侧健肺移植上去。术后移植肺虽能保持功能,肾脏却撑不住了。18天后,病人死于肾衰。此例虽被评价为“有限的成功”,却由此揭开了人类肺移植的序幕。
  由于暂无法克服的技术难题,受术者生存期很短。在此后20年中全世界共报道人肺移植40例,其中仅1例生存10个月,主要死因为支气管吻合口瘘。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为抗排异反应使用了大量激素,影响了吻合口愈合,并引发难治性感染。直到新型高效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开始应用于器官移植临床,肺移植与其他脏器移植一样,才进入一个活跃的发展期。
  1981年5月美国斯坦福大学Reitz等首次为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成功地做了心肺联合移植,使用了包括环孢素A在内的免疫抑制剂,使这例成为第一个长期存活的受术者。同时在防支气管吻合口并发症方面有了重大技术改进,即应用带蒂大网膜包绕支气管吻合口,能改善支气管血运,促进吻合口愈合。
  1986年Patterson首先采用双肺整块移植,1988年多伦多移植组也推出此技术用于肺气肿合并慢性肺部感染病人,获得临床成功。但这种技术就像是改良的心肺联合移植,手术难度及气道合并症的发生率均较高,有近1/3的手术死亡率。随着单肺移植术日臻成熟及生存率的大幅提高,在美国的加拿大医生Cooper与法国Abisson等人于1990年推出序贯式双肺移植,即使用单肺移植技术分别移植双侧肺,使手术变得简单而安全,为世界同行所接受,几乎成为双肺移植的常规术式。
  1989年以后,肺移植例数迅速上升,并促进了技术发展。从1994年起,世界肺移植数基本稳定在每年1500多例,至2002年全球已有100多个中心开展肺移植,完成总例数1.5万余例,最长有功能者存活已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