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团队协作是心外科革新方向
郭教授指出,我国心外科正在从以个人技术为基础的“单打独斗”诊疗模式,往团队协作的模式发展。现代心脏外科的发展,主要是往微创甚至是无创的方向发展。另外,还有复合技术的应用、团队协作精神的建立等。
我国的心脏外科是从20世纪5 0年代发展起来的。传统的心脏外科主要是“开大刀”。从80年代开始,逐渐产生微创的理念。早期的微创是追求小的切口,相当于“里面”还是一样地做,但是“外面”的骨头、皮肤等切口越来越小。所谓的“小切口”在当时被称为微创心脏外科的一种萌芽。到了90年代,逐渐出现了一些所谓的腔镜技术、介入技术。心脏外科的这种复合, 就是把介入技术和心脏外科的微创技术“耦合”在一起,比如最开始出现了静脉支架。然后,还有一些杂交手术。到了20 0 0年以后,21世纪开始就出现了所谓的导管技术,比如介入的这种断流、一些小切口的冠脉搭桥等。这些新技术的出现,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减少传统心脏外科所带来的创伤,但是它的应用前提条件是,一定要不损害病人的疗效和不降低它的安全性。
目前, 在一些比较领先大医学中心或者一些领先的区域,逐渐开展了这种所谓的多学科技术融合,主要原因就是这种做法不太需要开那么大的刀,不需要出那么多的血,不需要花那么多的时间。我们可以把一些关键的部分通过外科手术来解决,然后另外的一部分通过介入的方法来解决。两种技术复合在一起,第一降低了医生的劳动强度,第二降低了病人的风险,改善了患者的疗效。从这个角度来讲,实际上是这种复合技术或者说叫做多学科团队合作,推动了整个外科心脏从传统心脏外科逐渐发展到目前比较先进的阶段,其实追求的是更小的创伤、更好的疗效。目前在心脏外科领域的革新,主要集中在一个多学科技术的融合、多学科团队的融合,以及杂交或者复合技术的使用。
鼓励学习新技术但要客观评价
毫无疑问,心脏外科总有一些问题不是一种所谓的复合技术就能够解决的。心脏外科无法避开的,就是我们在绝大多数的时候,还是要依赖体外循环。有很多的手术,我们平时还要去开胸,这样给病人带来的创伤是很大的,所带来的并发症也是很多的。新技术的应用会给患者带来机会和希望, 比如心脏外科领域近两年最热门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 T A V I ) 的出现。以前主动脉瓣的治疗,我们都需要把胸口打开,把心脏停下来,把血管切开,然后换掉。现在由于这种新技术的出现,基本上不再需要开刀了,不再需要开胸了。我们通过很小的一个切口或者甚至说经过血管的途径, 可以去把这个脉瓣换了。病人不需要开胸,没有阻碍循环,没有心脏停跳的风险。这样的话,很多重症的病人,很多年纪大的病人,很多不愿意接受这种开大刀手术的病人,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
任何一个技术的革新,肯定都是要一步一步地来推进。心脏外科现在有很多新技术的应用,但是我必须要强调的是,新的技术是不是一定能够变成未来的主流,并不是马上就可以做出这样的一个判断。很多新技术需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验证, 它是不是非常地适合心脏外科的应用,是不是可以真正地给病人带来益处。我们非常鼓励年轻医师,非常鼓励我们这个团队来学习或者应用新的技术,但是我们在学习和运用新技术的时候,一定要有一种非常客观的心态,对这个技术进行客观的评价。我们只有通过这种客观的评价和长期的患者随访,才能对这个技术来下一个定论。它是不是真的给患者带来了好处,它是不是真的降低患者的风险,这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
“前车之鉴”让年轻医生少走弯路
实际上, 我们做“ 前车之鉴” 的目的, 主要是针对很多的年轻人来说。任何一个年轻医生的成长,都会面临失败,都会面临着路上很多很多的磕磕绊绊。我们希望,有一些比如像我们这个年纪的,已经走过这个过程的这部分医生,来分享他们在这个成长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失败,通过总结这种失败的经验或者教训,让更多的、在逐渐走向成熟的一些年轻医生,能够少走一些弯路,能够少一些以生命为代价的一些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