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心血管新闻 > 详情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现状与未来

作者:胸心分会办公室来源:
点击:2489次时间:2019-06-14 11:21:50
 定义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是指胚胎发育时期由于心脏及大血管的形成障碍或发育异常或出生后本应自动关闭的通道未能闭合导致的心脏或胸腔内大血管实体性的结构或者功能意义上异常。

      近几年来在心血管领域逐步提出了新的更加广泛的定义即结构性心脏病:结构性心脏病(structural heart disease)泛指任何先天性或获得性的以心脏和大血管解剖结构异常为主要表现的心脏疾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和心脏肿瘤等。从狭义上来讲,结构性心脏病是指心脏内解剖结构异常所致的心脏病理、生理变化,包括各种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瓣膜性心脏病如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和肺动脉瓣狭窄和关闭不全,以及肥厚性梗阻型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等心肌疾病,其显著特征是存在心脏解剖和结构上的缺陷。由于近几十年来超声心动图、麻醉、重症监护,经皮介入尤其是心脏手术方面的重大进展,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和干预策略有了很大改善,曾经在儿童时期致命的缺陷现在可以被成功修复或减轻,由于这些成功,90% 以上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有望存活到成年,这导致一个新的人群,即成人先天性心脏病(Adult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ACHD])患者出现了。

流行病学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数量现在超过了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40 年前,85% 的患者会在儿童时期死亡,而今天,至少 85% 或者更多患者,预计会进入成年期,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患病率为每 1 000 位成人 3~6 例,一项系统性回顾分析表明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患病率大约是每百万成年人 3 000 人。挪威的一项研究表明,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 16 岁之前的存活率从 1971 年的 62% 提高到1990 年至 2011 年的 87%,并且随着治疗护理的改善,估计每 1 000 万居民中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成年人将最终增加到 75 000 人。一项来自加拿大魁北克从 1987 年 7 月至 2005 年 6 月的研究表明:在严重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死亡年龄中位数从 1987 年到 1993 年的 2 岁(IQR:1~13岁)增加到 1999 年到 2005 年的 23 岁(IQR:1~56岁)(P<0.001),1987~1988 年,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 4 9 . 0 % 的死亡发生在 2 0 岁以下, 而到2004~2005 年,只有 9.3% 的死亡发生在 20 岁以下。蒙特利尔心脏研究所ACHD患者人数经过15年增加了7倍,人口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成年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数量已经赶上了儿童严重先天性心脏缺陷患者的数量。


特点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有独特的病理生理特点,常常伴有一些合并症包括:妊娠,肺动脉高压,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脑血管意外事件,脑脓肿,心血管系统的获得性疾病或其他系统的基础代谢性疾病,心理障碍等。晚期心力衰竭的特征,如心室功能障碍,神经激素激活,功能能力受损以及需要利尿剂治疗和(或)住院治疗的液体潴留,都存在于越来越多的成人心衰患者中,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增加反映了终末期疾病需要高级治疗的患者数量的增加。除了对心脏本身缺陷的矫治,针对不同的合并症也需要采取针对性、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手段。


治疗与展望 


      目前,植入机械辅助循环装置仍然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晚期心衰的唯一选择,机械辅助循环作为晚期心衰的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过渡到心脏移植的桥梁在成人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仍相对较新,关于机械辅助循环的类型选择和最佳应用时间的资料较少。心室辅助装置(VADs)已被证明可以改善成人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总体生活质量,从历史上看,由于患者的大小、解剖复杂性、多器官功能障碍以及包括收缩期和舒张期功能障碍在内的复杂生理因素,心室辅助装置(VADs)的使用并没有扩展到先天性疾病患者。患有终末期心衰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如果有残留病灶则需要处理以便放置心室辅助装置或双心室辅助装置,与单纯的心肌病患者相比,其死亡率和发病率明显不同。由于机械循环支持装置是为左心室的形态学设计的,心脏在胸部的位置,病人的早期修复和残余分流的存在都可能使装置的放置和疗效复杂化。鉴于设备定位的重要性,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围手术期三维心脏模型可能会有一些好处。有必要采用新的治疗方法来预防终末期疾病的发生,使用基因组测序和蛋白质组学创造了一个完善我们对患者分类的理解的机会,并可能允许描绘新的生物标记物来识别有最大风险的负面结果的患者。基因组医学和新的临床评价方法可能会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一异质性人群的心力衰竭机制,从而为新的医学治疗的发展奠定基础,下一代机械辅助循环支持装置的开发可能为所有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晚期患者带来希望。


      与非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相比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可能不会优先接受捐赠器官,在确定合适的捐赠器官时,器官的选择和获取也是重要的因素,受者因解剖原因通常需要更长的供体组织和血管来重建。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晚期心衰很常见,如果不进行移植,预后很差。虽然这些患者在考虑心脏移植或机械循环支持时存在重大挑战,但越来越多的文献表明,移植和机械循环支持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改善精心挑选的患者的发病率和生存率。适当的患者选择和多学科的协作护理对这些患者的最佳管理至关重要。在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学、先天性心脏手术、成人心脏移植和机械循环支持方面具有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的定期输入对亚专业交流至关重要。应考虑到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晚期心衰的非典型表现,并在需要时尽早转诊进行移植评估和启动机械循环支持。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可能在怀孕期间进展,并可能导致不可逆转的心肌或肺损伤。胎儿心内干预的基本原理是改变胎儿血流动力学,防止继发性损害,提升母亲和胎儿在可接受的风险下的长期预后。1991年,伦敦的一个研究小组首次尝试通过扩张狭窄的主动脉瓣来进行胎儿心内干预。如今,随着小儿心脏外科手术、小儿心脏重症监护、小儿心脏病学等方面的成就,胎儿和产后生存不再是主要问题,取而代之的是发病率和远期预后的改善。通过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以及适当的胎儿宫内干预措施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先天性心脏病的产前诊断对于受累胎儿合并症的调查,预后,为产后管理做准备和父母选择是否继续怀孕至关重要,对于特殊的心脏病变,包括大动脉转位、主动脉缩窄和左心发育不全综合征,产前诊断可以改善预后。先天心脏病的产前诊断在大多数情况下为产后干预的准备打下基础,在少数情况下(主要是严重的左心损伤),可以考虑进行胎儿心脏介入治疗。主动脉瓣狭窄伴左心发育不全综合征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形式,胎儿宫内介入治疗的目的是通过球囊扩张狭窄的主动脉瓣改善左心功能和左心血流,扭转对左心结构的持续损伤最终达到促进左心生长并防止左心发育不全综合征的进展。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可以早期诊断先心病,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医学建议,有利于优生优育;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便于掌握先心病患婴,特别是重症患婴的最佳治疗时机,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

      此外,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可能有利于降低先心病患婴的治疗费用。协调好产科、新生儿科、麻醉科、心儿科、心脏外科、医学影像科等多个科室的合作,是能否体现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优势的关键。在我中心(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的努力下,广东省建立“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网络”,联合全省各地级市的医院对全省先心病进行筛查。从2004年-2018年,“先心网”覆盖了广东省21个地市,包含医院40家,监测围产儿139万,筛查出先心病患儿13166例,为优生优育,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做出了较大贡献。不仅如此,心研所还全国首创产前诊断-产后治疗的一体化治疗模式,经过多年耕耘发展,目前在心研所,先心病从胎儿-新生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人生各年龄段都能得到有效的治疗,是全国唯一建立起先心病全生命周期防治的单位。同时在国内首次形成先心病病因流行病学、产前干预和产后治疗相互衔接的三级防治体系。建立了覆盖广东全省的先心病防治网络,制定了国内首个胎儿心脏病超声检查技术规范;首创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的临床应用,制定了国内首个胎儿先心病产前咨询规范;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先心病手术数据评价系统,实现了先心病外科手术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国际化。首次在我国进行大样本人群(121万)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明确了先心病发病水平、发病趋势及亚型特点;通过病例对照研究11500例,阐明了我国人群先心病的环境危险因素及人群特点。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开展产时胎儿心脏外科手术,拓展了产时外科手术的适用范围;在国内首次成功开展胎儿心脏介入治疗,实施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治疗复杂心脏畸形。应用影像学新技术,创新外科术式,优化治疗策略,提高复杂先心病外科治疗水平。


      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陈寄梅教授是我国成人先心病治疗的开拓者之一,率领团队开设了全国首个成人先心病病区,举办了全国首届成人先心病论坛,普及成人先天性心脏病专业概念与诊疗共识,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的策略与流程。陈寄梅教授还参加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际多中心TOF-Life研究,同时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先天性心脏病和唇腭裂三级综合防控技术的应用示范和评价研究”项目启动,这将为我国先心病三级综合防控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致力减少我国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从源头上减少了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和社会经济效益。在国内,一些规模较大的心脏中心目前也开始积极开展成人先心病相关工作。

      在国际上,2008年4月东京大学心内科开设ACHD门诊,与小儿心内外科医生一起,几乎完成了所有复杂先心病的门诊、入院及介入治疗,同时要求全国的心内科医生提高兴趣,积极参与(儿科-内科转诊),设立成人先心病的综合诊疗中心(1/300-500万人口),2011年第一次成立成人先心病工作委员会,2012年日本心脏病学会设立成人先心病专业学科,为专业人才培养和资质认定制度奠定了基础,目前日本全国大约50家ACHD诊疗中心。2008年11月,ACC/AHA制定了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指南,2010年欧洲心脏病协会(ESC)年会上公布了ESC委员会修订的新版成人先天性心脏病(GUCH)治疗指南,AHA2015年在《Circulation》发布40岁以上ACHD治疗共识,2018年AHA/ACC发布新版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指南,其他的如波士顿儿童医院,费城儿童医院,费城成人先天性心脏病中心,克利夫兰医学中心,蒙特利尔心脏研究所成人先天性心脏病中心,圣路易斯儿童医院,华盛顿大学心脏中心,明斯特大学附属医院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和瓣膜病科,埃默里成人先天性心脏中心等国外医学中心也积极展开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相关工作,成立或正在成立成人先心病专业化团队。美国成人先天性心脏病专家Joseph K.Perloff教授出版的《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in Adult》一书系统详细的介绍了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研究背景和医疗机构、生存状况、内科问题、外科问题、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后的残余和后遗症等内容,并且由周新民教授等编译成中文版《成人先天性心脏病临床实践指南:第3版 》。

      总之,在过去的50年里,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诊断、经皮介入、手术和护理方面的巨大进步,患者人口已经扩大, 外科死亡率正在下降,预期寿命将进一步增加。这些成功的另一面是晚期并发症的增加,需要再次手术、经皮介入和植入设备以降低晚期发病率和死亡率。临床研究的改进,包括试验、干预研究和大量的患者注册,改变了我们的治疗方法,使其更有证据支持。未来的一段时间,处理心脏疾病以外的并发症我们还面临着许多的挑战,虽然新的药物和手术技术对于并发症的处理带来的不错的效果,但还有一些如终末期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还有待于我们研究出更好的处理方法,更加完善的机械辅助循环装置的研发延长了终末期心力衰竭和等待心脏移植的患者的寿命。对于妊娠患者建立的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有助于从源头上减少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此外,对于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终身随访也要普及开来并将这些人纳入统一的数据库。对于成人先天性心脏病专科医生的专业化培训和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心和数据库的建立也至关重要。这一领域的未来很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以团队为基础的管理方式、卓越的护理中心并且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就业能力和社会关系。综上所述,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是一门新兴的、正在稳步增长的专科,未来几年患者数量及相关心脏工作以及面临的挑战将继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