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详情

孙立忠:知难而上,才是心外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应有的态度

作者:胸心分会办公室来源:动脉网
点击:1287次时间:2019-09-04 11:35:32
心脏外科,被认为是难度最高的科室,几乎是每个三级医院最后一个开设的学科,但是这个学科确是体现医疗技术水平的一面重要“旗帜”,它对周边学科发展起到整体带动作用,大大提升整个区域医疗救治水平,同时降低地区心脏大血管疾病急诊患者的死亡率。


6月8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仍处于上升阶段,目前患病人数约为2.9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人,冠心病1100万人,心力衰竭450万人。我国接受心脏支架手术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2岁。心血管病导致的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的40%以上,居各类疾病首位。


但是我国目前的心外科医疗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这潜在的千万人次的手术需求。目前国内心脏外科发展“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能够开展心外科手术的三级医院约有722家,其中每年手术量超过1000的大概仅有20多家,他们大多集中在北上广、武汉等大城市。手术量达到300例的医院数量不超过100家,仍未开设心脏外科的三级医院多至1473家。


数据来源  2017中国心外科手术和体外循环数据白皮书


由于手术风险大,技术要求高。对于地市级医院和县级医院来说,开展心外科手术是很多院长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为推动我国心外科的快速健康发展,孙立忠主任提出:我们应该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帮扶“基层”,做好我国二三线城市三甲医院的心外科建设帮扶工作,另一方面,做好顶尖科研创新。鼓励支持创新器械的研发,在医疗中,往往某个创新企业的研发,将带动整个学科和手术的进步,挽救更多的患者。


在推动我国心外科发展的过程中,孙立忠主任及其率领的心脏大血管专家团队为此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动脉网采访了孙立忠主任(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第十届专科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心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血管外科技术与工程分会主任委员、安贞医院心外科中心主任)、郑军主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心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和许尚栋主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血管外科技术与工程分会秘书长)了解我国的心外科该如何健康持续发展。



孙立忠

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第十届专科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心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血管外科技术与工程分会主任委员

安贞医院心外科中心主任


心外科建设是医院难啃的硬骨头


心外科建设是医院难啃的硬骨头。首先心外科医生培养周期长,手术技术至关重要,从模仿到模拟再到领悟精华,一名主刀心外科医生往往需要10年及以上的训练周期。


其次就是心外科对团队协作能力要求极高,心脏外科手术与其他外科手术相比,手术中会造成循环状态的改变,这个过程中需要麻醉医师、体外循环医生、手术医生的密切配合才可以完成,术后还需要重症监护室医生的照护,才能保证患者的康复。


最后就是科室建设的成本高,体现在队伍建设和硬件成本两个方面。


孙立忠主任告诉动脉网,心外科建设周期长、人才培养难、手术风险高,很多院长之所以下决心建设心外科,一方面是国内巨大的患者需求,另一方面,心外科建设过程会带动医院整体外科水平的提高,其对麻醉科、体外循环、护理、ICU等医务人员要求都很高,在建设心外科的过程中,医院的很多科室都会跟着进步。而且假如医院建立起优秀的心外科团队,对医院的竞争力、品牌效应和科研能力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许尚栋主任表示,由于心外科成才慢,工作辛苦,很多年轻医生不愿意选择这个领域,后备力量不足也是制约心脏外科发展的重要原因。同时,心外科临床风险高,很多医院也就没有把重心放在心外科的建设上。


郑军主任表示,所以要想发展心外科,首先医院要下决定去做,就像创业一样,企业要想活下去,创始人要有决心。另外,早期如果不给与帮助,它很难成长起来。尤其早期科室没有技术,没有经验,仅靠自己的积累,很多医院勉强坚持10多年,就坚持不下去了。


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作


心外科的建设是有方法论的。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心脏外科专业委员会为此制定了心外科提振计划(中国心脏外科规范化建设系统工程)。针对零基础和有一定心外科发展基础的医院设计不同的发展和帮扶规划。


针对未曾设立心脏外科的医院,例如四川省科学城医院,项目专家组与院方充分沟通后,为医院制定了详细的学科建设规划与发展路径。其中人才培养方面,医院组织安排了一个16人的团队学习进修一年,这个团队包含了心外科医生、麻醉医师、体外循环师、ICU医生、手术护士、病房护士等。硬件配置方面,项目专家组提供了完整的配套方案,仅半年内就搭建好了各项硬件需求,大大节省了时间和资金成本。


科学城医院的心外科建立从筹划到建立仅用了半年时间。起初项目组派专家去科学城医院做手术,在准备和完成手术的过程中,项目组专家兼顾指导教师的角色,继续对科室人员进行培训。


目前科室成立刚刚一年多,已经完成了近120例手术。而且手术种类几乎包含了所有的心外科手术类型,完成的手术中很多手术难度可以与安贞医院的手术难度比肩。同时,该医院这会承接四川省的一些心外科手术,这对于一个刚起步的心外科来说是很了不起的。


针对有基础的医院,比如宁夏自治区人民医院,该医院的心外科有一定的基础。专委会根据这个医院的特点和学科基础,制定了以主动脉疾病为特色的发展策略和三年规划。项目开始之前本地主动脉手术大部分都要送往北京或者其他地区,急诊病人往往因此丧失了就职机会。而现在整个宁夏地区以及宁夏周边地区的主动脉患者,都往往被介绍到直接送往宁夏自治区人民医院救治。


有主动脉疾病救治带来的声誉,逐步扩大了学科在业内和社会影响力。医院的心外科手术从帮扶前的每年几十例左右,增加到现如今的270多例。


帮扶虽然很有效,但是项目组专家精力有限,所以以往医院找过来之后,我们会根据自身的精力,每年帮扶3个医院已经是很好地结果了。从今年开始,全国范围内几十位专家作为指导教师,志愿参与这个项目为学科发展做贡献,所以项目实施会大大加速。


榜样的力量——西京医院和武汉亚心


心外科虽然发展起来比较难,但是也有很多快速成长的案例,比如说西京医院,他们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模式。


西京医院心外科把心外科的专业进行细分,每个人负责一个板块,专注于这个领域的手术和研究,逼着自己将自己打造成为专家,同时医院也集中力量逐个突破某一细分领域,就这样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西京医院心外科业务量发展迅速。


2017中国心外科手术和体外循环数据白皮书发布的《2017中国心外科手术和体外循环数据白皮书》显示,西京医院心血管手术数量为4882例,体外循环手术量为2797例,分别位于全国第四和第九。


还有一个典型案例是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武汉亚洲实业董事长谢俊明在2016年时曾表示:“1999年11月11日,武汉亚心医院正式成立,成立至今,武汉亚心医院心脏外科年手术量连续十年位居全国前三,手术成功率达98%,心脏介入年手术量连续11年位居全国前十,成功率达98.06%,亚心用了17年的时间在心脏病治疗方面取得了这样的成绩。


郑军主任表示,武汉亚心医院的成功经验值得所有心外科的主任、医生以及很多三甲医院的院长学习和思考。把科室建设好,在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更需要医院管理者有经营的理念,这样才能把团队做大。这次2019中国心脏外科前沿技术论坛,我们会请很多这样的专家,为同行传授经验。


向欧美学习人才培养和考核机制


心外科的发展时间比较短,从上世纪50年代才开始起步,一直以来都是美国在引领这个科室的最新发展潮流。最近几年,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新技术传播速度很快,我国和美国的差距其实很小,很多先进的器械产品和术式,很快就可以传入国内,而且我国的患者数量众多,医生的经验会更充足。


许尚栋主任表示,从组织形式来看,美国的医生集团的模式会值得我们借鉴。心脏外科对医生经验要求很高,虽然现在很多医院开展有心外科,但是大多数医院的手术数量不足300例,对于患者来说,他还是希望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来操刀。所有由优秀的心外科医生组成的医生集团会受到各方的欢迎。


而且优秀的心外科医生的多点执业可以将优秀的经验和知识传播出去。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与国外还是很大差距,尤其缺乏人才检验和追溯体制美国医院招收毕业的医生,国家会有补助,在培训期间,医生所做的手术需要该医院负责。


医生毕业的时候,医院会发放证书,证明该学生有能力进行心脏外科手术。该医生去别的单位工作,这个单位会给出评价,如果单位评价不高,会影响医院以后的招生,甚至取消其招收资格。


国内的心外科硕士或者博士,重科研轻临床,其手术能力则需要多花很多时间培养。这种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值得我们思考。当然,美国也有专门做研究、发论文的医生,但是其比例在5%-10%,大部分学生的精力是在临床工作上。


路漫漫其修远兮!心脏外科的发展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有领航者。


医生要积极参与到心外科创新器械的研发


临床外科的进步往往伴随着器械或者耗材的进步。


所以心外科要发展,离不开和产学研的多方合作“医生首先要转变一下角色认知,个人价值的体现不仅仅是治病救人,还需要通过合作研究为后世留下一些有价值的医疗产品。”许尚栋表示。


企业的研发人员和医生是各有所长。懂医疗,会研发,还能觉察和提炼临床需求的人是非常少的。


所以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发挥各自的所长。


当前的模式,往往是企业先设计研发一个产品,有了样品后,拿给医生看能满足医生怎样的需求。另一方面,当医生平时有什么想法,就自己设计、自己研发,有了大致雏形后,再找企业合作。


现有的模式下,企业和医生都做了很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而正确的合作方式应该是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医生提需求,企业来设计,医生再提修改意见,一起不断完善。


“正常的研发流程应该是企业根据临床的需求,帮助医生设计能够解决临床问题的产品。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是在国内这一块做的并不好这也是我们11月份2019中国心脏外科前沿技术论坛将相关产业一起拉进来的原因,希望各方坐下来一起沟通,商量处合作沟通的模式。”郑军主任表示。


比如,安贞医院孙立忠主任的团队有一项流传很广的发明——“孙氏手术”,根据我国主动脉疾病的形态学特点,应用自主研制的支架人工血管,开发应用新的主动脉弓替换和支架象鼻手术。


孙氏手术的成功与自主研制的支架人工血管这个重大材料的创新有关,这种材料是依据医生需求设计的,是为了帮助医生完成他想要完成的手术,材料出来后取得了很好的手术效果,之后伴随着大量的病例研究,为“孙氏手术”的诞生起了促进作用,并推动了这种新材料的创新应用,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


所以新材料的设计要从临床的需求出发,找到突破的点,只要有了成功的案例,后续的病例研究,就会延伸出很多的与新产品相关的东西,不断促进产品的优化,并最终向外推广。


企业鱼龙混杂,医生在选择合作伙伴的问题上,孙立忠主任给出这样的建议,首先要找那些有理想,致力于长期在心血管领域研究和发展的企业,如果只是短暂的一次合作,谋取一次的利益,那就没有必要合作。另外,要选择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在选择与其合作前,医生要看一看企业做什么研究,之前做过什么成绩,这些是判断合作伙伴是否靠谱的一种方式。


关于心外科未来的值得关注的领域,郑军主任认为值得关注的有两个领域:一个是针对现有的治疗方案,创造出更加微创的办法。一个是针对目前无法医治的病人,通过创新方法进行治疗比如介入瓣膜,之前做开胸手术,创伤大,风险高,很多老年人做不了。有了介入瓣膜之后,很多做微创手术,很快可以解决问题,改善患者生活。


另外,针对重症心衰病人使用的心脏辅助装置,包括人工心脏等。以前没有这些产品的时候,患者只能靠药物维持,如果有了人工心脏,就可以让人体的心脏休息,改善循环系统,也为等待供体创造了一个时间窗,毕竟心脏移植的供体是有限的。


关于此问题,许尚栋主任给出了同样的答案,也认为治疗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的介入治疗是趋势,未来人工心脏是将来重要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