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详情

胸外科病区内交叉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的临床实践

作者:王麒等来源: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点击:743次时间:2020-03-16 10:02:48

王麒1,旷婉2,平伟1,高轶1,郝志鹏1,蔡奕欣1,李旸凯1,张霓1,付向宁1

1.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胸外科(武汉  430030);2.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手术室(武汉  430030)

通信作者:付向宁,Email:fuxn2006@aliyun.com

基金项目: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科研基金(2018B16)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交叉感染;疫情防控防治

引用本文:王麒,旷婉,平伟,高轶,郝志鹏,蔡奕欣,李旸凯,张霓,付向宁. 胸外科病区内交叉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的临床实践.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0, 27(4):371-375. doi: 10.7507/1007-4848.202002132





摘  要


目的 总结胸外科病区内交叉性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围手术期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指导抗击疫情期间病区内感染的防治工作。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胸外科病房 2020 年 1 月 1~24 日因胸部疾病在院治疗 451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患者 245 例、非手术患者 206 例;并对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



结果 胸外科病房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 7 例,感染率 1.55%(7/451),其中男 5 例、女 2 例,年龄 56~68 岁。感染者均为手术患者,其术前影像学资料均未提及病毒性肺炎影像学改变。高龄、吸烟、手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肝病及肿瘤病史的患者更容易感染。从患者床位时空分布上发现感染患者之间的距离均>1 m,且未发现同病房人员交叉感染。随访中有 2 名家属出院后 1 周感染,但回溯家属在院期间的床位时空分布与感染患者均无交叉。


结论 本研究发现胸外科病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率低,可能属于机会感染,同时做好严密的消毒杀菌防控防疫工作能够减少胸外科病区交叉感染的发生。



正  文


2019 年末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在湖北武汉被报道发现,诱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1-2]。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统计数据(截至 2020 年 2 月 28)[3],累计 7 万人次感染 SARS-CoV-2,重症比例 18.4%。随着 180 多支国家医疗队及地方医疗队的逆行驰援,治愈出院人数和比例逐渐增加,累计治愈率达 15.4%,但其死亡率高达 2.5%,多中心研究发现感染 COVID-19 患者中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人群比例较高[4]。


胸外科患者人群包括中老年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5]。虽然随着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胸外科已进入微创时代,仍不可避免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尤其是胸外科手术,对肺、食管和纵隔的损伤和刺激造成术后呼吸功能降低,特别是术前有长期吸烟史、肺功能差的患者,或术后咳嗽咳痰乏力的患者更容易发生严重术后肺部感染,严重可危及生命[6],虽然在围术期肺保护策略的指导下,胸外科术后肺部感染并发生率降低,术后肺部感染得到控制[7]。《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指南(试行第六版)》(以下简称“指南”)[3]指出目前所知的传染源主要是 SARS-CoV-2 感染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同时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胸外科术后呼吸道管理一直是工作重点,同时提供了潜在传播途径,如果此时术后患者合并 SARS-CoV-2 感染,那么将增加术后并发症和围术期死亡率。因此如何防控胸外科病区内交叉感染 SARS-CoV-2 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中心胸外科病区院内交叉感染 SARS-CoV-2 的围手术期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对病区内交叉感染的认知,指导抗击疫情期间病区内感染的防治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胸外科病房 2020 年 1 月 1~24 日因胸部疾病在院治疗的 451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患者 245 例、非手术患者 206 例。根据指南,将手术患者分为感染组(包括 SARS-CoV-2 核酸检测阳性患者和 CT 诊断阳性患者)和非感染组,收集其围术期基本资料,对出院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至 2020 年 2 月28 日。


1.2   资料收集


收集患者的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吸烟史、流行病史、疾病分类、有无手术、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有无发热、随访情况、家属有无感染等。统计 SARS-CoV-2 感染患者时间节点的空间分布情况。


1.3   治疗措施


所有在院患者均经常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后择期安排手术,所有手术患者术后均在 ICU 观查,根据恢复情况转至普通病房。在疫情期间,所有在院患者及家属加强体温检测,出现发热后按照同济医院发热患者诊疗流程,迅速单间隔离,行胸部 CT 及 SARS-CoV-2 核酸检测,诊断明确后转至我院定点病区继续治疗。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采用 SPSS 21.0 软件进行。计量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故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R)]表达,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率(%)表达,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临床资料


病区内 SARS-CoV-2 感染患者 7 例(感染率 1.55%,7/451),均为手术患者,其中男 5 例、女 2 例,年龄 56~68 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3 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 2 例,冠心病合并慢性肝病患者 1 例;胸腔镜手术 4 例,开放手术 3 例;肺叶切除 4 例,联合肺段 1 例,袖式切除 2 例;术后至发热间隔时间 1~23 d,至确诊间隔时间 2~30 d;见表 1。其术前影像学资料均未提及病毒性肺炎影像学改变。高龄、吸烟、手术、冠心病、慢性肝病及肿瘤病史的患者更容易感染;见表 2。所有患者术后均顺利脱机,除严重肺部感染外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 COVID-19 诊断均通过胸部 CT 或核酸检测,截至 2020 年 2 月 28 日,死亡 1 例,余患者均住院治疗中。


表1 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患者临床资料

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VC:用力肺活量;PO2:氧分压;PCO2:二氧化碳分压;*截至 2020 年 2月 28 日


表2 一般临床资料[M(QR)/例]

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我科医务人员 SARS-CoV-2 感染 8 例,包括 2 例管床医生、6 例护士,男 2 例、女 6 例,中位年龄 34(28,43)岁,范围 27~51 岁。医务人员最早发热开始时间为第 1 例患者发热后第 6 d。截至 2020 年 2 月 28 日均已恢复出院。


2.2   SARS-CoV-2 感染者病床空间分布情况


从患者床位时空分布上发现感染患者之间的距离均>1 m,且未发现同病房人员交叉感染。有 2 例患者家属感染均为出院后发现,回溯家属在院期间的床位时空分布与感染患者均无交叉。


   讨论


目前的医学流行病调查分析发现,SARS-CoV-2 对于所有人群,包括健康人,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感染性病毒,其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COVID-19 的潜伏期平均 3~9 d,患者是以发热症状为主,合并咳嗽、乏力、肌肉酸痛、头痛、腹泻等症状[3-4, 8]。本研究发现感染者均为肺切除手术患者,在合并高龄、吸烟、手术、冠心病、慢性肝病及肿瘤病史的患者更容易机会感染。这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首先,感染者患者术后第 1 d 均转至普通病房,普通病房人流量大,COVID-19 的潜伏周期跨度大,SARS-CoV-2 机会感染率高;其次,由于胸科手术患者的自身特点,患者多为高龄,部分患者具有高吸烟指数,同时还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多种合并症,患者术后短期免疫力下降,机体各项机能恢复缓慢,此时人流中的无症状感染者携带 SARS-CoV-2 致使患者机会感染;最后,胸外科术后呼吸功能康复锻炼要求患者加强咳嗽排痰,该动作会在病床局部产生高浓度的飞沫和气溶胶,可以导致同病房内的易感人员暴露其中,具有潜在感染风险。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 COVID-19 的主要症状发热可能与术后肺炎所致发热难以区别,但本研究病区内 COVID-19 感染率 1.55%,在相关报道中处于低感染率水平[9],这可能是由于我科对疫情防控反应及时相关。在医院领导的指导下,我科严格遵守同济医院发热患者诊疗流程,一旦发现发热或相关症状患者,迅速采取单间隔离,启动 SARS-CoV-2 筛查程序,加强病房消毒工作,增加三级防护措施,力争切断 SARS-CoV-2 在病区传播途径,以降低病区内感染率。


指南[3]指出,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本研究对感染者时间节点的空间分布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从患者床位时空分布上发现感染患者之间的距离均>1 m,且未发现同病房人员交叉感染,有 2 例患者家属感染均为出院后发现,回溯家属在院期间的床位时空分布与感染患者均无交叉。感染者间距>1 m 降低了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机会感染的发生率,从另一方面同病房人员无交叉感染让我们推测感染者可能是被病区内无症状感染者机会感染所致。同时,胸外科因术后呼吸功能康复锻炼要求患者加强咳嗽排痰,该动作会在病床局部产生高浓度的飞沫和气溶胶,使得同病房内的易感人员暴露潜在感染环境中,加之冬季病房环境相对密闭、空气流动不佳,机会感染率升高,但本研究中同病房人员均无感染,这可能与环境中荷载 SARS-CoV-2 气溶胶虽然在局部病床周边局部含量较高,但较病房总体含量较低,机会致病率较低,同时消毒杀菌防疫防控措施及时到位,进一步降低了 SARS-CoV-2 机会感染的发病率。在随访工作中发现 2 例非感染组患者家属在出院 1 周后因 COVID-19 于当地医院隔离治疗,其感染源来源有待进一步回溯。由于医院人流量较大、人员组成复杂、时间跨度较长,追溯我科病区零号患者工作较为困难,仍需大量工作进一步寻找、甄别。


随着 COVID-19 疫情得到控制,全国各地都在开始有序复工复产,同时为保障非 COVID-19 患者的医疗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相关政策[10],在医院指导下我科室结合胸外科疾病自身特点,在控制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途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 SARS-CoV-2 机会感染的发生率,我们结合本研究发现对疫情下胸外科病区工作做出调整。门诊方面,鼓励患者首先通过网络平台线上就诊,如确实需要线下门诊就诊的患者应通过电话或网络预约,并严格按预约的时间线下就诊,避免造成门诊大量人员聚集,增加感染风险。同时做好肺部疾病鉴别诊断[11]。病房管理方面,将现有在院患者集中管理,并保持足够的间隔。建立单独的观察病区用于收治经过排查的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遵循“一个患者一个病房”原则,医务人员采取二级防护措施。同时加强对非医护人员的管理及健康教育,在院患者仅留一人陪护,减少非医护人员的流动[12]。防控方面,利用网络平台开展针对 COVID-19 知识培训并做好防护工作,加强所有在科人员体温监测工作,如有异常尽早采取医学观察隔离措施。同时要严格遵守医院关于医务人员对确诊或疑似患者职业暴露处置流程。


面对突如其来的严峻疫情,胸外科医务人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本研究发现胸外科病区 COVID-19 感染率低,可能属于机会感染,同时做好严密的消杀防控防疫工作有助于胸外科病区较差感染的发生。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告诉我们,疫情是可控可治的。只要克服恐惧心理,遵守工作流程,做到科学防控,就有希望避免感染。胸外科全体医护人员必须齐心协力、上下一心,才能遏制疫情蔓延势头,打赢疫情防控的阻击战。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王麒、旷婉负责撰写论文;平伟、高轶负责收集临床数据;郝志鹏、蔡奕欣负责随访分析;张霓、李旸凯负责数据处理;付向宁负责总体设计,论文审阅和修改。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