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胸外科新闻 > 详情

穿房入室,再换“心门”——西京医院杨剑教授团队成功完成国内首例经皮房间隔途径二尖瓣“瓣中瓣”置换术

作者:来源:严道医声网
点击:788次时间:2020-11-26 14:23:00

近日,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杨剑教授团队在瓣膜病微创治疗领域再创新高,应用由上海纽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系统(Prizvalve®),成功完成了国内首例经房间隔途径二尖瓣“瓣中瓣”置换术(Valve-in-Valve),为老年重症瓣膜病患者再次带来福音。

image.png

患者为66岁的女性,5年前因风湿性心脏病于外院在全麻体外循环下接受开胸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近一年反复心悸、气短,心衰症状加重。经查诊断为二尖瓣人工生物瓣衰败,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重度);心功能IV级。


由于患者病情危重,心功能差,传统方法再次开胸手术风险极大。针对这一情况,杨剑教授带领技术攻关团队,完善超声、CTA等术前检查,联合西安马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国内领先的心血管3D打印技术进行多模态影像评估,术前进行模拟瓣膜释放,制定了周密的治疗方案。针对患者特殊情况,决定采用经皮穿刺房间隔入路,以最小创伤为患者实施二尖瓣置换手术。


image.png
心血管3D打印技术进行个性化多模态影像评估

11月2日,经过精心准备,杨剑教授带领团队为患者顺利实施手术。术中,经食管超声引导下完成精准定位房间隔穿刺,充分球囊扩张瘢痕房间隔后,建立经股静脉→穿刺房间隔→二尖瓣的最优手术入路,在衰败、钙化的人工二尖瓣中顺利植入新的瓣膜,术后无瓣周漏及左室流出道梗阻等并发症。手术时间仅85分钟,心脏操作时间不到20分钟。

image.png
image.png
术中影像

术后次日,患者即下床正常活动,复查各项指标恢复良好,于术后1周完成全部随访检查,超声、CTA、3D打印等多模态影像评估结果显示二尖瓣“瓣中瓣”位置良好,二尖瓣血流速度无加速,无瓣周漏,未影响左心室流出道等重要解剖结构,顺利康复出院。

image.png

心脏瓣膜病是我国的常见心脏疾病,外科瓣膜置换手术是心脏瓣膜病的标准治疗方法。与机械瓣相比,人工生物瓣膜具有血流动力学好,术后不需要终生华法林抗凝等优势,临床应用日益增多。但生物瓣的最大问题是瓣膜功能衰败,其使用寿命一般在10~15年,很多患者需要接受再次外科瓣膜置换手术。生物瓣置换术后生物瓣毁损接受二次开胸换瓣手术创伤大,组织黏连严重,出血风险高。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左心功能、以前接受手术的次数、技术难度等因素,生物瓣膜衰败的患者接受再次外科手术的死亡率为1.5%-23%。

对于二尖瓣生物瓣衰败,除了药物治疗及外科再次手术外,目前国内仅有经心尖路径治疗二尖瓣生物瓣毁损的报道。此次应用Prizvalve®经房间隔路径二尖瓣“瓣中瓣”置换术采用的是股静脉穿刺方法,通过腹股沟处穿刺即完成了全部手术操作,最大程度减少了患者的创伤,降低了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将二尖瓣生物瓣衰败等复杂瓣膜病的微创治疗做到“极致”。

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杨剑教授领衔的结构性心脏病微创治疗团队,长期致力于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微创治疗技术创新,在国内较早开展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手术,并完成3D打印辅助经导管二尖瓣置换、肺动脉瓣置换、三尖瓣置换,无造影剂复杂瓣周漏微创封堵,主动脉离断微创介入治疗等多项国内首例技术,率先完成四瓣膜微创介入置换。目前已累计开展TAVR手术500余例,其他瓣膜病微创治疗200余例,年手术量国内领先。此次经皮房间隔途径二尖瓣“瓣中瓣”手术的顺利完成,最大程度降低了手术的创伤,显著降低了此类手术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将为广大高龄高危瓣膜病患者治疗带来福音。经查新,国内未见类似报道。

Prizvalve®经导管主动脉瓣系统由纽脉医疗和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张兴栋院士团队联合技术攻关,获得上海科委重点研发计划支持,申请30多项国家专利,历经多年开发成功,采用钴铬合金短支架设计,使用牛心包瓣叶,瓣架内外裙边设计可有效防止瓣周漏的发生;输送系统具备可调弯的功能,使瓣膜顺利过弓跨瓣,实现精准定位。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内科陈茂教授牵头的Prizvalve®系统全国多中心注册临床研究也即将开始,期望能够尽快为中国的医生和瓣膜患者提供新的瓣膜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