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血管病变的渐进性发展
《指南》指出,血管病变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论是心绞痛、心肌梗死还是脑卒中,都是人体血管病变发展至终末期的表现。从最初的动脉内皮功能障碍、动脉僵硬度增加,到动脉壁出现肉眼可见的脂质条纹,再到发展为动脉粥样斑块,最后粥样斑块造成血管狭窄甚至斑块破裂或脱落,导致血管腔完全闭塞引起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大约需要十几年至数十年的时间,血管病变的渐进性发展,为医务工作者早期发现亚临床血管病变提供了机会。
重点早期检测锁定5类人群
什么样的人群适宜做血管病变的早期检测?《指南》给予了明确界定,动脉僵硬度增加和内皮功能障碍等早期血管病变是基于个体遗传背景,并受血压,血脂等多种后天因素影响的病变。《指南》指出要特别关注年满14周岁以上的5类人群:已被诊断为高血压(包括临界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包括空腹血糖升高和糖耐量减低)或具有肥胖、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缺乏体育运动等高危因素者;有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者;有长期头晕等不适症状,尚未明确诊断者;有活动后或静息状态下胸闷、心悸等心前区不适症状,尚未明确诊断者;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急性或陈旧性)诊断明确者及脑卒中病史明确者。对于这些人群,血管病变检测有助于评价其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诊断多项指标综合应用
《指南》向临床医生提供了较可靠的多项检测指标和方法,从而更有效评价血管病变的程度。其中,脉压是临床应用最早、最普遍、最简易的评估指标。超声测定的动脉内皮功能是血管功能异常最早期、敏感的指标。超声可以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数量进行检测。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颈动脉局部动脉僵硬系数、压力应变弹性系数、动脉顺应性的检测等分别是从形态和功能方面对血管病变程度进行综合评估;踝臂指数能够在下肢动脉阻塞无症状期检出异常人群。在高危人群中,上述检测方法和指标的综合应用,使医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监测、健康教育和及时药物治疗,最终达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方向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
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是血管病变干预的主导思路。心血管疾病是累及全身的病变,整体干预血管病变的策略才是降低各种心血管事件和改善患者远期预后的根本措施。《指南》指出,血管壁病变是各种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基础,早期发现和干预亚临床期血管病变的进展是延缓和控制心血管事件的根本措施。研究发现,对于高血压患者,仅仅通过降低血压本身,即使达到血压的治疗目标值水平,也并不能使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降低至与正常血压人群同样的程度。因为除了积极降压,还需要逆转血管的结构异常。因此,对亚临床期血管病变的重视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指南》指出,目前动脉功能的检测操作简便,有助于积极预防血管病变。在此基础上,选择更为合理有效的药物,才能全面控制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