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园地 > 指南进展 > 详情

胡盛寿:中国心血管外科的学科发展之路:品质和创新

作者:胡盛寿来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点击:3081次时间:2016-10-31 13:08:42
从1940年中国第一台心脏手术完成到现在的70多年来,中国的心血管外科白手起家,蓬勃发展。回顾历史,是什么在推动着心血管外科的发展?

从1940年中国第一台心脏手术完成到现在的70多年来,中国的心血管外科白手起家,蓬勃发展。回顾历史,是什么在推动着心血管外科的发展?



品质和创新是学科发展的生命线

如果说疾病谱的变化和医疗需求是推动心血管外科发展的外部原因,那么人才和团队则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核心力量。如济世为怀,开展九省一市大调研,彻底改变食管癌治疗策略的吴英恺教授;为患者开拓新技术,为学科创办新学会的苏鸿熙教授;严谨治学,不畏艰难,著述等身的石美鑫教授;培育人才,建立中国心血管技术协作中心的郭加强教授等,他们不仅是中国心胸血管外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也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国心血外科的同仁们不断努力奋斗。

此外,推动学科发展的另一因素就是医疗品质和知识技术创新,它们可以说是学科得以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一个学科发展大概分为三个阶段,初期是开创技术和追求数量,此后则需要定规范、拼质量,最后则是要再创新和增效益,通过创新不断促进医疗品质的提升和学科的发展。

当前,我国各心脏中心的医疗品质仍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在不同的心脏中心,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院内病死率最低为0.7%,最高达5.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低为3.8%,最高则达10.1%。因此,提高医疗品质和知识技术创新是目前中国心血管外科发展的主要任务。

提高医疗品质需“三省吾身”

我们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时候,首先要问问自己:我们提供的技术服务对患者而言是最佳选择吗?无论是一些外科技术的选择,还是对患者围术期各种治疗策略的选择,都需要用循证医学的数据来回答,应该用大数据的证据替代经验指导。另外,国外的治疗指南是否适用于中国人群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但目前我国主导的临床研究数量较少,仅为美国的13%;我国心血管外科发表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论文较少;临床指南匮乏,共识证据薄弱。我们迫切需要有自己的循证数据,需要提出中国方案指导我们的医疗行为。

我们也要问自己:我们提供的技术服务是本行业最佳品质吗?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医疗质控体系促进行业整体质量提升,需要建立临床路径规范医生行为,需要建立科学严格的培训体系培养具有高度职业素养的合格的医生。我们还要问自己:我们提供的技术服务是否让患者获得最佳效益?当前,医疗健康成本激增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因此,我们需要规范自身,有效合理地开展医疗行为,拒绝过度医疗。同时通过探索建立心血管外科的国家-区域中心形式的分级诊疗以及完善社区医疗功能如康复、随访等方式来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

如何进行知识和技术的创新?

首先,心血管外科应追求更加微创化的治疗技术,以应对介入治疗带来的学科竞争。我们需要拓展外科微创技术如小切口手术、胸腔镜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等,使这些技术得到更多的应用,以减少传统心外科手术的创伤,让患者术后能更快地康复。我们需要发展经外科途径的介入治疗,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封堵治疗和经心尖主动脉瓣膜置换等,同时需要培养更多的一手拿刀、一手拿导管的复合型外科医生,去探索和创造更多利用复合技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方法。

其次,应把握学科发展趋势所带来的机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高风险和复杂病例日渐增多,我们需要建设心脏团队通过创新技术以应对这种改变。心力衰竭(心衰)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唯一呈增长趋势的心血管疾病,中国心衰患者日益增多,心血管外科将成为治疗心衰的主战场,这需要创新术式和心室辅助装置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外科治疗效果。老龄化以及中国高血压病的高患病率使得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病率持续增高,外科微创心外膜消融、“一站式”心外膜、心内膜联合消融治疗房颤将成为未来心外科的重要发展领域。

多学科知识的交融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也是创新的动力,我们要赋予多学科知识融合后科学导向的新声音。例如,胎儿医学、围产医学、遗传医学等学科的加入已经改变了先心病治疗的面貌,从胎儿到成人的先心病一体化治疗将带来新的契机。医疗技术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决定其创新必然依赖于多学科如材料学、物理学、计算机技术等知识的融合和发展。但医疗技术创新不能闭门造车,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因此,医生必须作为新技术和医疗器械创新的主体。

中国心血管外科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目前唯有追求高品质医疗和知识技术创新才能保证学科的持续发展。广大心血管外科同仁需要不断努力奋斗,使我国更多心血管疾病患者获益,争取在未来十年内,我们能在世界心血管外科领域发出更多“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