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园地 > 学术交流 > 详情

董念国:中国儿童心脏移植

作者: 董念国来源: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点击:2487次时间:2016-10-31 13:18:53
随着心脏移植手术技巧的提高、免疫抑制剂的开发以及术后监护、随访的完善,儿童心脏移植已经成为处理儿童终末期心脏病的重要治疗方法。

随着心脏移植手术技巧的提高、免疫抑制剂的开发以及术后监护、随访的完善,儿童心脏移植已经成为处理儿童终末期心脏病的重要治疗方法。

自1967年12月6日美国Kantrowitz实施第一例儿童(<18岁)心脏移植手术以来,儿童心脏移植发展已有近50年历史。据国际心肺移植协会报道,截至2015年6月30日,已完成在线注册登记儿童心脏移植12 091例,近10年每年完成500余例,占心脏移植总人数的10%~15%。儿童心脏移植主要的基础病因是心肌病和先天性心脏病,<1岁的婴儿主要基础病因目前仍然为先天性心脏病,且心肌病患者的术后1年存活率要高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近年来,由于心室辅助装置推广应用于儿童,ECMO 使用比例逐年降低,VAD使用比例逐年上升,使终末期等待心脏移植的儿童患者生存期得到明显改善,其中近30%患儿通过机械辅助装置桥接到心脏移植。目前国际儿童心脏移植的术后1年、5年、10年及15年存活率分别为83.73%、72.56%、60.71%和50.68%。


我国首例儿童心脏移植于1995年完成,受体为一名生后52天的左心发育不良患儿,心脏移植术后存活10小时。近20年来,我国儿童心脏移植发展缓慢。国内受体病种主要为心肌病(78%)和先心病(20%),心脏肿瘤(2%)次之。供、受体年龄分别集中于10~17岁和18~34岁,近一半供/受体体重比在1.0~1.5,与国际报道的构成相仿。由于缺乏完善的随访系统,国内各中心尚鲜有术后中长期生存率的报道。


目前我国儿童心脏移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1)手术总量偏小,各移植中心手术规模差异悬殊;(2)儿童移植及术前供受体维护,缺乏统一规范化治疗常规;(3)我国器官捐献率低,供/受体比例严重失衡,儿童供心极度匮乏,很多儿童仍然必须通过机械装置来等待心脏移植手术,供体短缺仍为儿童心脏移植发展的最大限制;(4)心室辅助装置价格昂贵,桥接移植应用受限;(5)医疗信息化程度低,器官分配网络及快速异地转运机制尚不完善;(6)儿童移植传统观念仍需更新,鉴于儿童心脏移植有其独特的年龄特点,排斥反应较轻且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不需要等到心功能Ⅳ级才考虑做心脏移植。


随着我国器官移植管理理念与国际接轨,一方面自2015年1月1日起,我国移植器官完全来自公民自愿捐献,器官移植进入阳光地带,器官捐献数量不降反升。同时国家卫计委联合六部委于2016年5月6日发文建立“人体捐献器官转运绿色通道”,这将进一步促进移植器官快速异地转运;另一方面,供受失衡,约25%的患儿在等待移植中死亡,而我国人口基数大,百万人口器官捐献率上升空间广阔,并且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我国器官移植不仅疗效显著,且费用明显低于国际。综上所述,我国儿童心脏移植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