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详情

斯人已逝,思志长存

作者:来源:胸心分会办公室
点击:1267次时间:2017-05-12 11:27:20
2016年5月11日下午,中华医学会原副会长、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原院长、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石应康教授不幸辞世,享年65岁。

   2016511日下午,中华医学会原副会长、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原院长、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石应康教授不幸辞世,享年65岁。

这位中国公立医院任期最长的院长,执掌华西医院20年。在他任期内,华西医院被打造成了我国医疗领域的一张名牌。

放眼如今国内的医疗发展趋势,石教授在医院管理、医疗改革和医生个人发展等方面的理念可谓高瞻远瞩。他在公立医院分级诊疗、医院集团化、互联网医疗等多方面献计献策,对于推动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医院:打造合作共赢的生态圈

      在近期国务院公布的2017年医改任务单中,分级诊疗试点、医联体建设、三级医院日间手术试点等任务获力推,实际上这些任务在华西医院已经有了多年的实践经验。

      在人口老龄化、疾病负担增重、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当下,我国大型公立医院亟需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带动基层整体服务水平提升。在区域性医联体建设中,华西医院做出了榜样。 

      在石教授的领导下,华西医院这艘大船带动托管医院、联盟社区和远程网络医院,实施双向转诊制度,建立了一个合作共赢的医疗生态圈。在这过程中,华西医院全面开放六种优质资源,包括共享华西医院品牌、共建分级医疗体系和病人分级就医路线、帮助联盟医院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临床重点专科、共享华西医院优质教学资源、联合培养住院医师或全科医师、共享临床研究平台。华西医院还率先探索性运用“互联网+门诊医疗”模式,缩短了城区转诊患者的距离,提升了双向转诊患者就医体验感。

      华西医院医联体和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大幅度地提高了转诊患者的满意度,并获得了国家卫计委和四川省卫计委分级诊疗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以及技术、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不断创新,在大型公立医院,日间手术成为必然发展趋势。华西医院在国内率先推行日间手术模式,这大幅缩短了病人入院等候时间和住院天数,节省了医疗费用,提升了医院医疗资源的使用率,降低了医保部门的费用支付。

毫无疑问,华西医院的这些成功经验对于当前我国的医疗改革起到了借鉴和推动作用。

医生:医学家和医匠

       眼下,多点执业的限制越来越少,医生的流动成为潮流;随着国家对社会办医的支持力度加大,越来越多的医生通向了自由职业之路。

       然而,哪些医生才能成功流动和走上自由执业之路呢?在这一点上,石教授曾表示,医生的发展与医院一样,也需要树立自己的品牌。他表示,医生分为医学家和医匠,极少数人因为在理论和技术的突破能够成为医学家,而大部分人从事的是重复劳动的医匠工作,但医匠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服务和质量成为名医。所谓的“名”,就是个人品牌。

      在现阶段,绝大多数医生的个人价值都是建立在医院平台之上。在体制内,依托大医院的品牌和硬件、技术优势,部分医生成为了名医。但是,医院的品牌并不等于是医生自己的个人品牌,个人的品牌想达到医院品牌的认可度非常难。

      在这种状况下,医生的名气除了通过行业的认可和患者的口口相传,还需要借助恰当的宣传手段,比如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扩散影响力,坚持不懈地做好医学科普,获得大众的认识、认可。

      事实上,近年来,医生在走上自由执业道路前都在公立医院练就了过硬的专业技术,通过网络和媒体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在某种程度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品牌。比如协和医院急诊科大夫于莺、妇产科大夫龚晓明,和睦家医院儿科男神崔玉涛,深圳市儿童医院小儿外科医生裴洪岗,张强医生等等。踏上自由执业之路后,这些医生凭借自己优良的服务和医疗质量打开了一片天地。 

      对于我国的医疗管理和改革、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石教授的贡献绝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斯人已逝,但其理念和思想仍有深远影响!在石教授逝世一周年之际,我们谨代表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致以深切的缅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