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热爱才能成就好医生
郭应强回忆与导师、已故著名心脏外科专家石应康教授讨论手术案例时的情景,往往总是“失败时狠狠地被骂,成功时轻描淡写地肯定”,即使郭应强觉得手术设计的很完美或技术有了最新突破,导师还是表现出不满意。但他知道,这是导师对他的高要求,更是心外科手术关乎性命、马虎不得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然。
从进入医学院学习到成为一名主刀大夫,郭应强花了16年时间,33岁开始带医疗组,是幸运也是他的努力。
他坦言,医生这份职业虽然辛苦,但他从小就对医生有着特别的喜爱。在读医学院时,他认为心外科是最具挑战性的专业,实践中的突发变化总能激发出他的更多潜力,这些都符合自己的期待与性格。而每天手术中面对生与死的决策,也让他真切地体会到医学的伟大和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现在郭应强也已经是一名博士生导师了,多年的临床和实践经验让他体会到,一名合格的心外科医生一定要具备三种素质。
首先,治学从医严谨。要对人体病理生理学知识有全面地了解,而且除心外科以外,还应对其他临床学科知识有所掌握。因为心脏发生了任何问题,影响的不仅是这个器官本身,而是全身所有的器官,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心脏对身体重要性最贴切地比喻。
第二,拥抱新技术。作为皇冠上的明珠,心血管外科医生应该对新技术的敏锐度更高,对新方法的洞察力更强。因为心血管外科比其他亚专业或医学科室更多地依赖现代生物学和工程新技术。
第三,激情和热爱。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医学都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学科,如果内心没有真正的热爱,很难坚持下去。医患纠纷、职业发展规划、职称变化、临床科学研究的要求、体力的消耗都会成为医生对职业坚守的挑战。因此“要耐得住寂寞,禁得起折磨”,才能最终成就一名好医生.
团队医疗是未来医学发展趋势
事物的发展都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医学也不例外。医疗最初的特点是大而全,一名医生可以治疗任何疾病。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医学逐渐被分成了大内科与大外科,进一步细分成各个系统的更细小的科室,比如心血管内科与心血管外科,甚至出现了按年龄划分的成人心脏病和小儿心脏病学科,时至今日学科已经发展到了非常细化的程度。而医疗继续前进该向什么方向发展了呢?根据事物的规律,恐怕会是再一次融合。郭应强认为,其实融合是学科和病人共同的需要。
很多病人都有过在医院挂错科室号的经历,例如女性乳房疼痛的病人本该到乳腺外科就诊,却错误地去了胸外科就诊。郭应强说,“学科细分后,百姓就诊反而经历了更多阻碍。只有专业领域的医生清楚细分学科间的差别,这就给患者就诊带来了麻烦,从病人来讲,他们并不需要过于专业化的科室。而从医学本身的发展来说,当病人发生超出本身专业以外的疾病时,细分学科和过度的亚专业化的医生就会显现缺乏相应合理及时的处置能力的弊端。即便是目前临床工作中由医院管理部门针对个别患者疾病诊疗需要而组织的多学科医生会诊,也存在人员随时变动、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
因此学科发展至今,是时候应该转回来,很多医院都在探索从高度专业化的医生培养模式向通科医生培养模式发展。要求医生不但具备专科医学的知识,还应不断扩展具备全科医学的知识。然而在信息量爆炸的今天,每天每个细分学科都有大量的新知识产生,一个人想成为全科人才非常困难,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呢?郭应强教授认为,当个体的力量不足以胜任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考虑如何应用团队的力量了。借助稳定有效的团队来解决问题可以兼顾克服现存的矛盾,团队医疗(team work)会是未来医疗前进的方向。
郭应强描绘,未来病人到医院就诊,面临的不再是一个医生,而是一个稳定的协作团队为病人进行诊疗。这不仅是学科本身发展的需求,也是病人和疾病的需求,供求双方共同的需求一定会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模式。如何构建这样的工作模式恰恰是我们现在需要调研总结,思考实施的问题。
对于未来心血管外科的发展方向,郭应强认为,外科手术需要与内科药物治疗,甚至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共同配合,而且比以往更加紧密。心血管学科是整个医学领域非常尖端的一个亚专业,越尖端的专业越需要多学科复合团队的治疗模式。未来医疗的大趋势一定是多学科融合,所以在可预见的二三十年后,或许不会再有心外科或心内科医生,而是一个心脏病团队提供治疗,团队医疗的价值会远超个人医疗价值。
如何构建稳定高效的医疗团队?这样的模式必然需要对应医疗体制的改变。目前我国公立医院类似计件工资的薪酬模式必然成为团队医疗发展的阻碍,郭应强说,现在大多数公立医院外科医生依然处于手术量越多,薪酬越高的体系中。我国医改目前阶段针对支付体制的改革将挂号费变为诊疗费,从支付对象来看还是针对医生个人,而使薪酬体系向团队医疗有所倾斜,逐渐从计件工资体系转向团队薪酬考核体系转变,鼓励和促进多学科协同诊治的发展,也许是尽早构建稳定高效医疗团队工作模式的动力之一。
分级诊疗解决医疗资源浪费
一方面,郭应强希望团队医疗模式的转变给病人带来更多获益和更好的体验;另一方面,他也对目前大医院人满为患、看病困难的医疗现状进行着思考,他认为,分级诊疗是解决目前我国“看病贵、看病难”行之有效的方式,而且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理解。
大多数人理解的层面仅限于,诊疗始于基层医院,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逐级向大型综合医院转诊就医。但实际上,也应该积极鼓励和探索大型综合医院内部实现分级诊疗,而且将比直接引导病人首先到基层医院就诊容易得多。郭应强解释,多数人想要得到更好的医疗资源而会选择大型医院就诊,因为目前我国优质医疗资源仍主要集中在大型医院,但大医院也存在明显的大专家门诊“门庭若市”,主治医师门诊“无人问津”的现象,患者即便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也会想方设法去挤一张大专家的号,就诊时却三言两语“被搞定”,这就造成了大量医疗资源的浪费和患者的满意度差的现状。实际上,目前到大型综合医院就诊的患者疾病问题,绝大多数都可以由主治医师解决。因此由医院进行协调,初诊病人由主治医师诊疗,存在困难或无法解决的疾病再推荐由上一级专家诊治的流程,可能是更加行之有效的院内分级诊疗办法。目前全国多家大型医院已经开始进行试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李为民院长的倡导下,也开始设立了普通专科门诊和专家专科门诊,努力探索大型公立医院高效利用优质医疗资源为患者服务的新路,给予专家更多时间做更精进的有益于病人的工作,同时也让主治医师满负荷工作,体现其学术技术价值,也得到更多锻炼的机会。
而且院内分级诊疗在各级医院都可以实施,从不同级别的医生到不同级别的学科,都可以参与到分级诊疗中。随着分级诊疗意识的提升和患者就诊模式的逐步改变,配合国家分级诊疗政策的实施,这种模式势必会从院内分级逐渐发散成为院间分级,病人未来将更容易逐渐从大型医院回归到地方医疗体系。
其实,病人对大医院、大医生的“追逐”也体现出他们对小医院、低年资医生的不信任,郭应强说,每个医学生都热血沸腾地经历过“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誓言,无论从什么样的角度,没有医生会不尊重生命,没有医生不肩负着解除病痛的职责。郭应强甚至亲身经历过抢救连续做11个小时手术后突发心脏病的倒在手术室的医生同事,这些用自己健康与生命在为患者工作的医生,难道真的是现在部分舆论所说的就是为了赚钱的人吗?因此郭应强也希望病人能对医生怀着更多的信任和尊重。而有了这份互信和理解后,医患矛盾也会更加容易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