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文献 > 电子期刊投稿 > 详情

临床医学研究发展战略报告

作者:来源:
点击:892次时间:2010-03-23 10:39:59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据《中国心血管疾病2005年度报道》资料显示
临床医学研究发展战略报告
心血管外科发展重点
 
一、我国临床研究存在的差距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据《中国心血管疾病2005年度报道》资料显示,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1.6亿,血脂异常患者1.6亿,现患心肌梗死200万人,新发心肌梗死50万人,现患心力衰竭400万人,现患风心病250万人,每年出生先心病患儿10万人。根据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大陆地区心脏和主动脉外科手术总量仅为14万余例,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接受外科治疗的先心病患儿呈低龄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不同层次医院在处理低龄和复杂先心病方面还存在很大差别,如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广东省人民医院等治疗低龄复杂先心病的水平与国际水平接近,但国内大部分医院仍有较大差距。还有很大一部分患儿因为没有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延误治疗时机,影响了治疗效果。因此,有必要建立以区域为基础,以具有诊治能力的单位为中心,辐射妇幼、儿童和社区医院的先心病诊治网络,使先心病,尤其使低龄复杂先心病,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成功率和疗效。
瓣膜病和冠心病是成人心血管外科主要病种,分别占现有心血管外科手术构成的20~30%,目前得到比较广泛得开展,但是,受到各单位医疗条件和人员素质限制,手术技术水平和手术疗效参差不齐,缺乏相应的手术质量控制体系。目前欧美国家已经成功建立基于心血管外科数据库的手术质量控制体系,并得到很好的实施效果,国内也已开始多中心注册登记的初步尝试。通过建立全国心血管外科数据库,并据此建立心血管外科质量控制体系,对提高心血管外科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美国心血管疾病流行病资料显示,随着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心力衰竭的发病仍持续升高,我国目前估计心力衰竭患者约有400万,鉴于目前具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庞大人口基数,在未来几年,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也会持续上升。外科治疗是心力衰竭治疗的最终环节和重要保障,研究心力衰竭的外科新技术和优化组合方案,提高心力衰竭的治疗成功率和疗效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微创技术是心血管外科未来发展的方向,Hybrid技术是复合心血管外科和介入治疗的新技术,是多学科技术和知识的融合产物,在冠心病、瓣膜病和先心病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但这些技术仅在少数单位得到应用,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相差甚远。
房颤的治疗正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从经典的迷宫手术到现在各类能量和治疗途径的临床的应用,房颤的治疗仍然需要对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和治疗方式的深入研究。
目前心血管外科使用的心血管代用品大多为进口,而且价格昂贵,如人工瓣膜,而且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缺陷,研制具有自主认识产权的新一代人工心脏瓣膜,如抗钙化生物瓣、组织工程瓣膜等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心脏泵功能衰竭是终末期心脏病的核心问题,心室辅助装置是提供心脏泵功能支持和过渡的有力手段,但目前临床现有的心室辅助装置均来自于国外,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大多只能体外携带,可植入性微型心室辅助装置是目前心室辅助装置的研究的方向,也将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二、优先研究的重大临床问题和关键技术
        1、先心病早诊断、早治疗和救治网络
建立以区域为基础,技术成熟医院为中心,辐射妇幼、儿童和社区医院的先心病诊断治疗网络,提高先心病的检出率和治疗成功率。
        2、心血管外科数据库和质量控制体系
建立全国心血管外科数据库和数据提交系统,建立基于数据库的危险因素控制和手术疗效质量控制体系。
        3、心力衰竭的逆重塑机制和外科优化组合治疗
利用外科途径获得的组织样本建立组织库,研究心力衰竭的逆重塑过程相关的基因、蛋白和信号传导的变化机制,研究再血管化、心室成形、心室辅助、细胞治疗等不同治疗方式的优化组合
        4、微创技术和Hybrid技术在心血管外科的应用
借助医疗器械科技的进步,结合外科和介入治疗技术的优势,应用于冠心病、瓣膜病、先心病和大血管外科等领域,降低手术创伤,促进恢复。
        5、房颤机制和治疗技术应用研究
深入揭示房颤的发生机制,结合电生理标测技术,研究不同能量、不同途径和治疗方式的临床应用区别。
        6、心血管代用品的应用研究
研制新一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心室辅助装置,通过临床前研究,初步应用于临床。应用组织工程学原理,研制具有生物活性心肌补片和瓣膜,并初步应用于临床。